了解髒空氣危害
室內空氣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應當受到重視。有效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才能維護人體健康。
人們在密閉的居住空間或是辦公空間裏享受空調系統帶來的舒適便利之餘,「病態建築物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也應運而生。在密閉的建築物內,如果室內通氣量不足時,污染物就容易蓄積而導致室內空氣品質惡化。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82年將「病態建築物症候群」定義為:「凡因建築物內空氣污染導致人體異常症狀,如神經毒性症狀(含眼,鼻,喉頭感到刺激等),不好的味道,氣喘發作等。
此外,戶外汽機車、工廠排放的廢氣,或是因中央空調冷氣系統的外氣進氣口或濾網未定期清理而孳生的微生物等,也是隱形的殺手,台灣地處亞熱帶,屬於長年潮濕高溫的氣候型態,黴菌及細菌尤其容易孳生。
- 髒空氣對人體最大的影響
室内空氣高濃度CO2對人體的害處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室內空氣污染每年導致全球430萬人死亡,室外空氣污染則導致370萬人死亡。除了霧霾這個眾人皆知的「殺手」外,室內空氣污染更不容小覷。中華預防醫學會衛生工程分會主任委員戴自祝表示,室內空氣污染致死率甚至高於室外空氣污染。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人體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化學物質,共計500餘種,其中從呼吸道排出的有149種,如二氧化碳、氨等。如果讓3個人在門窗緊閉的10平方米的房間內看書,3個小時後檢測就會發現,房間內的二氧化碳增加了3倍,氨增加了2倍。所以緊閉門窗的時間越長,室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就越高,人的感覺就會愈發壓抑、發悶。
現代都市人在睡眠時,出於安靜、私密性、節能的需求,經常將臥室門窗關閉,在開啟空調時更是如此。如此將導致臥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空氣水分的流失,從而出現「缺氧症」、「空調病」等亞健康症狀,如晨起後頭痛、口乾舌燥鼻子塞喉嚨疼等,影響人體健康,降低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

二氧化碳濃度在0.07%以下時屬於清潔空氣,人們會感覺很舒適;
當濃度在0.07%至0.1%時,屬於普通空氣,不過會一些比較敏感的人有不太好的感覺;
當二氧化碳濃度超0.1%,但在0.15%範圍時空氣處於臨界階段,會產生不適的感覺;
當二氧化碳濃度達到0.15%至0.2%時,空氣屬於輕度污染,
超過0.2%則屬於嚴重污染了。若人體長期吸入濃度過高的二氧化碳時,會造成人體生物鐘紊亂,因為二氧化碳濃度高時能抑制呼吸中樞,濃度特別高時對呼吸中樞還有麻痹作用。長此以往人們會有氣血虛弱、低血脂等症狀,且很容易感到大腦疲勞,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
當二氧化碳濃度處於0.3%至0.4%之間時,會導致人們呼吸加深,出現頭疼、耳鳴、血壓增加等症狀;
當濃度高達0.8%以上時就會出現死亡現象。
所以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也是衡量室內空氣是否清潔的標準之一,而解決此問題最主要的就是做到保持良好通風。
相關連結:
但是室內污染物種類多。例如室外空氣中的PM2.5含量偏高,就會影響到室內空氣。
但是室外的空氣品質也越來越差,導致單純的換氣只會讓在室内的人有更多的呼吸疾病。
例如室外空氣中的PM2.5含量偏高,就會影響到室內空氣。
什麽是PM2.5,[simple_tooltip content=’懸浮粒子:泛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或液滴,顆粒微小甚至肉眼難以辨識但仍有尺度的差異。。一部分懸浮粒子是自然過程產生的,源自火山爆發、沙塵暴、森林火災、浪花等。
PM2.5還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而這些氣體污染物往往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造成的。在開發中國家,煤炭燃燒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應的主要方式。沒有先進廢氣處理裝置的柴油汽車也是懸浮粒子的來源。’]請看我[/simple_tooltip] (資料來自於維基百科)
當室外PM2.5的濃度達到300的話,室內也會在210左右。甲醛、苯、氨、放射性氡等有害物質超標,也
會使室內空氣變糟。
所以臺灣也有了相關法規來規範室内相關的空氣處理問題。
現在,許多研究已證實懸浮粒子會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導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過早死亡。
懸浮粒子的大小決定了它們最終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較大的懸浮粒子往往會被纖毛和黏液過濾,無法通過鼻子和咽喉。然而,小於10微米的懸浮粒子即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可以穿透這些屏障達到支氣管和肺泡。而小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細懸浮粒子(PM2.5),比表面積大於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質。如重金屬、有毒微生物等。由於體積更小,PM2.5具有更強的穿透力,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並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更小的微粒(直徑小於等於100奈米)會通過肺部傳遞影響其他器官。
針對各種危害人體的髒空氣,行政院環保署有各項標準,詳見可參考: